其實,台灣發展核能發電已經三十多年了,到目前為止,產生的核廢料已經有20萬桶左右,但絕大部分是儲放在三座核電廠裡面,有一部分是則是暫時放在外島的 蘭嶼,儘管台電信誓旦旦保證以目前的貯存技術,百分之百安全,但誰也不願意看到核廢料擺在自家後院,帶您來回顧核廢料的爭議。

黃色桶子上有紅色輻射標誌,這就是低放射性核廢料,裡面放的是手套、工作衣、更換的零組件等等,放射性相對 較低。目前主要存放在核電廠的倉庫以及部分放在蘭嶼貯存場,但是台電認為,長久之計,還是要跟其他使用核能的國家一樣,找永久安全的地方來存放。

製 造垃圾要好好處理垃圾,這樣的邏輯並不複雜,不過核廢料卻因為具有放射性,成為難解的問題。

國內唯一處在核電廠之外的核廢料貯存場,就在 蘭嶼,民國七十一年正式營運,本來台電打算海拋核廢料,先暫時存放,不過,後來政策調整,二十八年過去了,核廢料還放在當地,當年引發達悟族人憤怒抗議, 而且地方居民在決策過程完全被蒙在鼓裡。

知道核廢料到哪裡都不受歡迎,不能找到地方放就要想辦法減少,台電透過減容的技術,把低放射性核 廢料的數量,從一年一萬桶,減到一年251桶。民國95年四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,明訂最終處置場的選址,必須先經公投通過。不過四年過去了,公投依舊八字 還沒一撇。

儘管避免地方民眾的反彈,宣布場址決定必須透過公投,但環保團體認為,公投背後伴隨著台電拿出五十億元的回饋金,質疑制度設計 背後的公平性。

台灣從民國六十七年底啟用第一部核能發電機組,已經走過三十年,產生大約二十萬桶低放射性核廢料,但是至今連要怎麼永久妥 善存放,還是個棘手的問題。
記者綜合報導。

資料來源:2010-03-13 公視晚間新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蘭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