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一年,經濟風暴襲捲,全球各行各行都受到嚴重衝擊;其實早在 三十年前,台灣就曾經歷過能源危機的衝擊,幸好核能發電開始運轉,當時核能發電每度電的燃料成本才七角,大幅降低能源飆漲的威脅,也給台灣工商業發展帶來 動力。

核能發電廠名列十大建設,接連興建三座核電廠,根據歷史檔案,還曾計畫在中部也興建第四核電廠,最後仍在北 台灣興建核四;但美國三哩島核電廠發生事故,蘇聯車諾比核電廠也有事故後,引發反核人士、環保人士質疑核電安全性,反對興建核四廠,前後長達二十年。

除 了安全性,反核人士質疑核廢棄物何處去?核廢棄物會汙染地下水等,而最早國際間認為低放射性廢棄物,可以裝入五十五加侖鋼桶海拋,運用大海稀釋,所以台灣 選擇台東縣蘭嶼設置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場,準備就近海拋。

後來的國際海洋公約,不容許世界各國將海洋當成垃圾場,台灣也跟著改變低放射性 廢棄物處理策略,採用陸地掩埋法,由於當初選擇蘭嶼,並未經過長期審慎的選址流程,引起蘭嶼達悟族原住民反彈。

政府曾委託專業機構普查全 國各地場址,也考慮過多花些錢,提出將低放廢棄物送到馬紹爾群島、北韓、俄羅斯、中國等境外處理方案,最後證明將汙染性極低的垃圾,裝桶用廢棄物船長途運 到境外處理,這種作法既不經濟,又不環保。

美國、法國、日本及後來居上的南韓,都已實際在本國境內,選擇人口稀少地區,設立低放射性廢棄 物最終處置場,無論是地面掩埋式或隧道式處置場,最後都可以綠化為公園,證明人類可以與核能和平相處。

隔了二十多年,台灣終於想清楚,沒 有再生能源價值的低放廢棄物,及早在境內選擇合適的場址妥善處理,終於走對路。

資料來源:2009-05-11╱聯合報╱第AA2版╱科 技新訊╱李若松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蘭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